当前位置: 首页 > 创城创卫 > 生态文明 | 热点话题问答

生态文明 | 热点话题问答

2021年06月01日 16:14:12 访问量:20254


垃圾分类


1.请你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垃圾、有害垃圾、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。

(1)可回收垃圾:旧报纸、矿泉水瓶、旧衣物等。

(2)有害垃圾:电池、灯泡、水银温度计、油漆桶、过期药品、过期化妆品等。

(3)厨余垃圾:菜叶、剩菜、剩饭等。

(4)其他垃圾:砖瓦陶瓷、渣土等。

2.垃圾分类进入了“强制时代”,需要人们增强哪些意识?

绿色环保意识、法律意识、规则意识、公德意识。

沙漠化治理

1.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,谈谈治理土地沙化的必要性。

(1)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,作为自然的一部分,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,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。治理土地沙化是人类共同的责任。

(2)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联系、共生共荣的整体,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,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。治理土地沙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造福人类。

2.破解“沙漠怎么绿,钱从哪里来,利从哪里得,如何可持续”,启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要处理好哪些关系?

人与自然的关系;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。

3.简要说明中国在防治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方面积累的经验。

(1)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坚持绿色发展,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。

(2)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,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。

(3)当地政府加强财政支持,企业报资及当地民众的艰苦奋斗,无私奉献。

(4)要注重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。

(5)加强国际合作,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。

4.思考实现由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印证了哪些道理?

(1)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,决不能以牺牲环境、浪费资源为代价,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。

(2)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。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,以自然规律为准则,以可持续发展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。

(3)推动绿色发展,要加强政策支持,推进企业和民众参与。

(4)推动绿色发展,要重视发挥科技的作用。

5.简要说明“治理荒漠化,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、共同应对”的理由。

(1)当今世界,各国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。

(2)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,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。

(3)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,采取共同行动,承担共同责任,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。

6.实现由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有什么重要意义?

(1)有利于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,建设美丽中国。

(2)有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
(3)有利于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。

(4)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
(5)有利于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,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“绿色名片”。

保护黄河

1.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、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有什么重大意义?

(1)有利于推动黄河沿岸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。

(2)有利于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
(3)有利于增进黄河流域民生福祉,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
(4)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,建设美丽中国。

2.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,需要做出哪些努力?

(1)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。

(2)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。

(3)加强生态保护治理,走绿色发展道路。

(4)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。

3.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,国家应该怎么做?

(1)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。

(2)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。

(3)讲好“黄河故事”,延续历史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。

编辑:站长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生态文明 | 综合设问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
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天津市宝坻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
津ICP备2020009051号-2
联系地址:天津市宝坻区进京路
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